当前位置 : IOS/安卓通用版 >

锐评|公交场站变理发店?这样的“插空”便民可以有

        还记得物美价廉、生意红火的“公交菜车”吗?眼下,本市公交便民服务陆续“上新”,理发档口、主食厨房、停车充电、洗衣配钥……市民反映缺什么,公交场站就往什么方向改造。据报道,到今年底,依托北京公交场站运营的便民驿栈将达50处。

        “想干啥抬脚就到。”别看这些便民驿栈占地不大,但处处都考验着精细化治理能力。在操作可行性上,选位都经过周密考察测算,既要找社区集中、交通便利的场站,也要确保场站日常运营不受影响;在功能配置上,须提前对附近居民的想法建议进行调查,需求多了就“一车兼具多职”,划分理发、干洗等不同板块;而在造型改装上,清运垃圾、铺平地面仅是基础,有改装后的废旧大巴上还装点了“氛围灯”,成为城市景观的靓丽一角……满满的诚意加巧思,为居民打通便利生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让不少个体工商户、小微企业找到了销售经营的新路径,可谓一举多得。

        透过一辆辆“驶入人心”的公交车,我们也看到了城市空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民生诉求愈发多元,但单纯“缺啥补啥”做增量显然很难持续。特别是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,公共资源处于紧平衡,更多时候需要的是“就地取材”挖掘现有空间潜力。近年来,我们有过诸多有益尝试,从整治背街小巷点缀口袋公园,到在立交桥下开设运动乐园,再到忙时送人、闲时送货,利用轨道交通实现“人货共享”……关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“废空间”“边角地”,将其与群众的心愿清单紧密对接,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能。

        当然,让公共服务与百姓家常更好融合,光靠创意还不够,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必须到实践中去一一破解。就以公交便民驿栈为例,有的居民可能担心建成后小区周边环境会变得嘈杂,有的街道可能顾虑自己无法胜任后续管理监督工作,而随着驿站数量增加,如何确保其坚守“公益性”也是个难题……这都需要相关部门更加积极地担当穿针引线的角色,系统筹谋、有商有量、协同办事,才能让空间利用真正叫好又叫座。

       人的活动在哪里,城市发展到哪里,便民的意识就要跟到哪里。期待更多“插空”便民的生动案例,也期待更多主动向前的治理行动,让我们城市和谐宜居的成色越来越足。

 


        来源:北京日报